北京取消自酿成品安全检验报告,自酿监管将在事中事后抽查
北京市近日清理规范了第三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自酿成品安全检验报告”也成为清理项目之一。 这意味着,今后自酿葡萄酒在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时,将不再强制提交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安全检测报告”,食药部门将不予许可再次设置此“阈值”。 酿酒审批将变得更加容易。
自酿真的安全吗? 取消审批中介服务的安全“门槛”后,自酿酒的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将如何保障?
北青报记者采访发现,当前自酿酒市场发展迅速,品种繁多,渠道多样。 不仅有特色的自酿啤酒吧,还有餐厅经营的特色自酿葡萄酒,电商销售的自酿葡萄酒更是五花八门。 、自酿虎头蜜酒、月子酒、雄蚕蛾酒、天然枇杷酒、蜈蚣药酒……无论是原料还是酿造方法,都可谓是惊喜连连。 这些自酿葡萄酒大多没有任何安全认证,生产者也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消费者难以辨别。
调查
网上卖的自酿酒种类繁多
中北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北京市场,自酿葡萄酒以“自酿啤酒”为主。 然而,在电商平台上,自酿葡萄酒的种类比想象的要多。 北青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自酿红酒”,出现数千条搜索结果。 这些自酿葡萄酒所含的“成分”可谓五花八门。
在一家名为“农家自酿果酒”的店里,除了常见的樱桃酒和梅子酒外,猕猴桃、李子、梨子、火龙果等水果也成为了自酿的对象。 据店主介绍,自酿工艺很简单,比如“猕猴桃酒”,就是用猕猴桃加冰糖发酵而成。
还有一类主打“养”的自酿酒。 自酿原料包括蜜蜂、蜈蚣、雄蚕蛾、人参和枸杞。 “农家自酿”、“野生”等词也成为吸引顾客的噱头。 一家卖“角蜂酒”的店老板一再强调,他们家的“角蜂”是野生的,是活的,并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制作蜜蜂的过程。
大多数未标记、不合格和未报告
这些自酿葡萄酒大多采用简单的玻璃瓶或塑料瓶包装。 当北青报记者要求查看外包装和产品标签时,“厦门市湖里区某干货店”的店主明确告知“没有标签”。 “某农家自酿果酒”和“绿酒业”的老板也给出了同样的回答。
没有产品标签,顾客怎么知道这些自制啤酒的产地? 北青报记者在10家门店中发现,其中4家在“生产参数”栏目中以文字形式介绍了“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但均无信息。 第三方或厂家自行出具的自酿葡萄酒成品安全检测报告。 另外6家门店在生产参数中只介绍了包装方式、净含量等信息,并没有生产厂家信息。
根据4家店铺提供的生产厂家信息酿酒食品产业,北青报记者查找后发现,在原国家药监局官网能找到的只有1家,其余如“ “顾某云”店铺、“农家自酿果酒”店铺、“东兴某酒厂”店铺标注的生产许可证信息无法在官网核实。
“一家农家自酿果酒”的老板坦言,他的产品是自己生产的,不是厂家生产的。 至于页面上为什么会出现某酒厂的信息,店主表示“不清楚”。 随后,北青报记者拨通该店透露的烟台某酒厂手机号码,询问是否为酒厂,对方称“打错电话”。
工艺酒吧的工作人员在两个月内学会了如何酿酒。 “如何保证自己酿造的酒的安全性?” “我们的酒精含量比较低,不会有问题的。” 北京一家精酿啤酒吧,晚上九点多,酒吧里就坐满了顾客。 吧台的酒单上,全是自酿啤酒的名字。 百香香草红酒桶陈年烈酒8.8%”“特殊处理比利时烈性啤酒9.8%”“快乐抹茶绿啤酒4.8%”“NB&Jack's 比利时三料10.8%”……22种自酿啤酒适合客人自选,酒精度数最低3.5度,最高12度,最高75元一杯,最低35元。当被问及这些自酿酒的安全保障问题时,工作人员相信度数不高,“应该不会有安全问题”。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家自酿的酒全部来自成都的酒厂,“我们在成都有自己的酒厂,酒是一桶一桶从那里运过来的。” 这些添加了不同的原料和成分,具有独特名称的自酿啤酒从酒吧上看起来像水龙头的啤酒分配器中提供。 吧台的一侧,还摆放着不少酿酒用具,教有兴趣的客人如何酿酒。
“大概两个月左右,我学会了酿酒,如果没有喝过自酿的酒酿酒食品产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先看一些书了解一下。” 谈到酿酒技术,一位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说,酿酒并不难。 只需要学习理论,加上专业设备,按照配方练习,就可以学会自己酿酒了。 如何控制酒精? 安全吗? 对于这些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他们在不同时期按照同一种配方酿造的酒确实度数不同,但总体还是可以自行调节的。
“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些自酿葡萄酒的安全性,但我觉得味道更丰富,相当可口。” 一位正在享用精酿啤酒的顾客表示,“从我们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自酿啤酒的安全性真的很难说。”
陈述
我市将加强自酿产品抽查
按照本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批时“不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必须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未来自酿酒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自行编制自酿成品安全检验报告,也可委托相关机构进行。
如果取消这一强制性审批要求,自酿葡萄酒的安全保障是否会更加困难? 对此,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中介服务审批通过后,本市今后将加大对自酿产品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力度。
“行业主管部门会在事中和事后对企业进行抽查,这将是一个更有效的方式。原来政府批准后可以做,但实际上缺乏后续监管。”中介机构,说白了就是拿公司的钱。” 钱,安全检查报告出具。 有时这种报告并没有很高的检查效果。 相反,事中事后的监管更能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 因此,政府的后续监管措施必须确保跟上。 ”相关负责人说。
自酿葡萄酒风险大,容易污染
范志红,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指出,自酿葡萄酒虽然历史悠久,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些水果中含有果胶,部分果胶被部分甲基化,在酿造过程中,部分酯键发生水解,不可避免地产生少量甲醇等杂醇。同时,一种叫做“氨基甲酸乙酯是疑似致癌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范志红说。 因此,自酿酒未必安全,没有专业资质,也没有品控措施。 ,没有监督检查和管理,比正规企业酿造的酒更令人担忧。
同时,范志红表示,自酿葡萄酒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可能具有开胃、促进消化的作用,加上酒精和糖分混合后的口感比较甜。 范志红建议,如果消费者真的喜欢自酿果酒,尽量限制在每天半杯以内,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对企业来说,要严格生产过程管理,制定相关标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作为“果蔬发酵饮料”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
“因为自酿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和纠纷屡见不鲜,自酿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北青报. 在线自酿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但在执行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真空。 朱丹蓬认为,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同时行业要做出明确指引,电商平台也要做出相应的规范措施。 “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也要提高防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朱丹鹏说。
- 上一篇 酒还在,王朝没了
- 下一篇 壮大酿酒产业,形成五大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