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渠道库存高企、小品牌不动销
截止到10月16日,已经有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报表已经公布,主要的头部企业继续保持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各家的业绩数字和增幅都很抢眼。
但是,渠道端的反映却是另一种景象:渠道库存高企、小品牌不动销、大品牌不挣钱、产品价格倒挂、消费疲软,包括飞天、普五、国窖1573在内的大单品,近期的市场成交价都有明显波动,市场情绪萎靡。
亮眼报表和市场声音,为何反差巨大?
1、 品牌厂家的集中度的趋势在加速。
短期内,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收割全世界、对华贸易战、等外部因素,再加上国内疫情等多方因素叠加后,大家普遍对未来信心不足,连华为任老都站出来说“活下来,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中小型企业的酒厂的市场投资行为会趋于保守,而头部企业全区域、全价位、全渠道覆盖的红利理论上仍然存在。
茅台在飞天系列占据超高端、酱香酒占据中高端之后,又将保健酒公司和技开公司合并,剑指大众价格带;五粮液在全价位已经耕耘多年;洋河的“海“和”天“在100-300价格带基本实现全国化后,水晶梦3和梦6+也在快速的在次高端做全国布局;泸州老窖在国窖1573、特曲之下战略性布局黑盖。
头部企业的野心、中小企业退守,品牌集中度的趋势在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将会持续的加速。
2、 商业流通环节的近忧远虑。
流通环节的近忧是库存高企,头部品牌产品利润低、利润高的产品不动销。本来过去两年寄希望于酱酒品类补充利润,结果变成了击鼓传花,单瓶利润没实现,流动性也没了。更让商业焦虑的是远虑白酒上市公司有哪些,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全行业为数不多的既有流动性又有单瓶利润的产品就是茅台及其系列酒、玻汾等寥寥几个,绝大多数商业也没有机会染指;好不容易混进其他几家名酒头部企业的圈子,发现动销没问题、流动性很强,但是不挣钱;千方百计找一些价格不透明产品,却又做不大;最后考验的就是商业的产品组合能力和公司化运营能力。
白酒行业的总体趋势:长期看多,短期调整
总体上看,未来没有大问题,但是有小问题;长期是乐观,短期要自我鼓励。
首先看中国白酒的消费周期8—10年,并受制于中国宏观经济产能周期的影响。当产能周期上行,白酒消费就旺盛;当产能周期下行,白酒消费就下行,过去20年都高度相关。
这里面隐藏着国退民进等重要逻辑,包括2012年白酒行业下行背后是2011年中央政府推行的去库存、去产能政策,中间经历了雾霾天气的环保问题白酒上市公司有哪些,供给侧改革,去库存等,到2016年底去库存已经比较充分,之后2017年茅台触底反弹。
白酒产能周期一般是8—10年。当前的产能周期会从2017年到2025年甚至2028年,周期没有结束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同时一个产能周期内会有2~3个库存周期,2021年到2022年这个阶段会是一个去库存的阶段。
现阶段大周期背后遇到新的情况,内部遇到了疫情,外部遇到俄乌战争。尤其疫情影响部分了消费场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波动,而波动里面又出现了酱酒热,酱酒热的出现打乱了白酒行业的正常节奏。过去的两年酱酒需求旺盛,既有C端需求,也有B端需求。
茅台拉动了C端需求之后,众多实力大商对茅台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了B端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国台一场线上招商会能招到几十个经销商,类似的还有钓鱼台、金沙等),这主要是来渠道层面的需求推动。
与此同时,头部酱酒企业一年涨一两次价格,触发了从大B经销商到小B经销商到终端C形成了一种共识“买了就赚”,经销商/终端/大C都在加库存,同时酱酒也在培育“买新酒喝老酒”风气,买了先不喝在家里放着,助推了酱酒热。
但是周期规律是上升快,下降也快,这是客观规律。到2021年郑州的水涝,渠道降温的转折点开始出现,直到2022年整个酱酒产业哀鸿遍野。同时因疫情确实影响到了消费场景,供给没变但是需求消费场景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消费信心受影响。内外因叠加下,短期行业确实受到了影响。
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面临的问题和机会:
首先从出口角度,俄乌战争导致欧洲供应链出现了严重问题,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凸显,通过初步数据能看到德国产业资本大量的往中国来走。
同2020年疫情阶段性影响不一样,能源没有足够供给,这次的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制造业成本大幅度上升,成本没有任何优势,同时东南亚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替代可能性几乎没有,领导报告中明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第二从投资角度,欧美、日本是负利息,客观上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空间,从主观上国家在节奏上强化民生、强化经济(房地产10万亿量级目前没有替代产业,新能源现阶段一两万亿)。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第三从消费角度,疫情会影响短期的消费场景的消失;但是在全球乱局之下,首先欧洲的颓势已经不可逆转,美国自身难保(产业是空心化),靠虚拟经济和财务资本,中国仍然是全世界制造核心,大背景下中国目前在全世界仍处于主动地位。个人判断,人口老龄化是没有特别大影响,至少在300块以上价格带没有影响。
例如湖南省高端酒目标人群就6万人,包括政商务群体、高净值人群,这6万人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退休人群还会有人接替。
基于这样的分析,客观判断总体不会面临大问题,长期可预期,但是短期小问题存在。
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演变的方向
1、 短期内招商和涨价的红利不再
酱酒再经历了2012年和2022年两波周期之后,品牌格局和竞争态势已经非常清晰。酱酒品牌的背后是吨位,表现形式是主销价格带。
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通过招商和涨价的增长红利消失后,占据主导的增长方式就变成了竞争型增长,要靠挤掉同香型的竞品、甚至不同香型的竞争对手才能在价格带上获得份额。
这时候考验酱香型白酒企业的就是整体的运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这一点上,浓香型的白酒企业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已经升级迭代多次,酱香型白酒会承担比较大的压力。
2、 价格带布局保守
浓香型白酒的发展基本代表了白酒行业近20多年的发展变迁,其中经历了2-3个大周期,除了产能和市场容量的巨大变化外,最显性的就是价格带的变迁。
周期上行,市场就对涨价、消费升级充满期待,厂家就会纷纷布局新的、更高的价格带;周期下行的时候,市场就会降低对收入和利润的预期,更看重现金流状况,厂家就会退守主流价格带,在有足够市场容量的价格带上做充分竞争。
浓香型白酒在全国性名酒和地产强势品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非常明确的主流价格带和品牌格局。
千元价格带,主流玩家就是五粮液和国窖1573,另有洋河的梦之蓝M9和手工版、汾酒30、酒鬼内参、红西凤等几个头部企业和老名酒也有布局,但是整体规模并没有大的突破;
其次是近两年新形成的次高端价格带,主要在600元左右,而且区域分布也并不广泛,主要以洋河的梦6+、古井的古20、珍藏级剑南春等几大品牌为主。这里还有两个隐藏的BOSS,就是38度国窖和39度五粮液,他们的实际成交价也在600-700元价格带;
再到400元价格带,水晶版剑南春就是绝对的老大,同时青花汾20、洋河水晶梦、国缘四开、舍得、水井坊也都有一定的体量;
再向下就进入区域强势品牌为主的区间,主要聚焦在100元和200元上下;
百元以下的价格带,盒装酒慢慢失去竞争力,光瓶酒成为主流,50元左右的玻汾、绿瓶西凤、顺品郎,30元左右牛栏山、红星,这个价格带现在受到了区域强势品牌以及全国性名酒的重视。
汾酒和泸州老窖都推出了100元光瓶酒,洋河、今世缘、古井也都战略性的推出高线光瓶酒。在这样的品牌格局下,价格相对保守的价格带、市场容量更大的价格带将成为厂家竞争的一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