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11-30浏览量:0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东货场六号门

过去,从天津的和平区到河东区去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过胜利桥,也就是曾经的北安桥,沿意租界海河边奔东站。第二是走解放桥,过解放桥右转当时有个老地道,可以通往河东郭庄子一带。要走老地道,一定会经过天津东站的东货场,东货场最大的通道,那就得说是六号门了。当时在天津,六号门实际上是一个地标式的名称,泛指东站南侧一带,其位置就在今天津站邮政局迤南。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东站老地道

六号门货场大门往往大敞,那时少有汽车,都是大马车出出进进,更多的是人力拉动的“地牛”,地牛就是车身很低的大胶皮车,车上可以装载十几吨货物,工人们唱着劳动号子,在掌车人的带领下,慢慢的拉动着那辆巨大的货车,哼呦嘿呦地前进……

干搬运工的人,不仅是穷苦人,还没什么文化,大多数人常年住在窝棚里。他们平时穿家做的粗布衣裳,衣裳补丁摞补丁,平时就吃杂合面喝大碗茶,挣着点钱就吃大饼夹“杂样儿”。没活干就把搭布系腰上,有活干就把搭布往肩膀上一搭。因为活累命苦,他们都爱喝白酒,也就是老白干儿,说话也带脏字儿。挨了把头的欺负,他们也会使坏反抗,办法是装卸货物时故意摔倒,麻袋涨开口子,就知道里面是嘛东西,值钱的就下手偷,偷完再把麻袋口缝上。

据史料记载,1892年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老龙头火车站,也就是天津东站的前身。修建火车站,需要圈占大量的土地,拆迁大量的民宅,涉及了郭庄子、王庄子、沈庄子、旺道庄一带,并且还牵扯了季家楼火神庙等处。这些村庄的民众大多是从山东、河北一带逃荒来的农民,平时大多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拉纤的、扛河坝的、赶大车的、挑担叫卖和街头卖艺的。大批贫民被赶出家园,无处安身,流落街头。

解放前,六号门归属“马家脚行”,它的主人是马玉山,祖籍天津,是沈庄子一带很有名的“老大”,明面是开了个水铺,实际上是收购从附近工厂偷出来的钢铁、火油、布匹、杂货等,他在沈庄子置房买地,盖下人称“马家大院”的房子。马玉山注意到了这次拆迁,认为这是个机会,就与季家楼的豪绅李德、尹起发联合,打通铁路衙门的老爷,上了个呈文,说是三人合伙开设脚行,负责装卸活计,这样可以养民,又可增加铁路收入。根据马玉山的请求,经铁路衙门批准,1903年由山海关铁路内外总衙门明令布告,马玉山等几家脚行专门负责铁路货物运输业务,任何人不准侵犯,世代相袭。

脚行把头们勾结社会势力,对搬运工人极尽压榨手段,对于运输收入“二八分账”,也就是脚行要取运费的百分之八十,而所有工人只能拿到另外的百分之二十。这种肆意盘剥,再加上对工人任意打骂、迫害,使所有的脚行工人不堪忍受。后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影响和领导下,搬运工人与脚行头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2年秋和1947年秋,曾经举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罢工斗争,最终都以工人取得胜利而告终。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解放后,天津搬运工人集体创作了话剧《六号门》,把这段故事搬上了舞台。此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又根据舞台剧改编、拍摄了电影《六号门》,影片中大量启用了真正的码头工人,他们演起戏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工人刘斌的扮演者刘永才,就是六号门的脚行工人。脚行工人的主心骨丁占元,扮演者李紫平从小在天津的码头边长大,对脚行熟得很,他们都是新中国比较早的非职业演员。这些劳动者站在镜头前,那脾气,那说话的劲头,把码头工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而主演郭振清,更是大名鼎鼎的《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干活。

如果您眼尖的话,还可以发现一位名人,他就是天津评书泰斗、德高望重的陈士和老先生,当年七十多岁的陈士和先生对角色老江湖“马家老辈儿”的把握十分老到。陈先生当年在南市东兴市场永和茶楼,常年演出评书《聊斋志异》,每天书座儿盈门,流传甚广天津沈庄子大街老照片,至今天也是很有影响,余音绕梁。

陈士和在天津曲艺界人送雅号“陈大辈儿”,电影《六号门》剧组在挑马八辈的饰演者时,有人推荐了陈士和,说他就是不用化装的马八辈。但陈士和偏不去,后来在老伴儿的劝说下,才去了剧组。戏拍完回到天津,陈士和要剃去多年留着的长髯,老伴儿问为嘛,他说:“马八辈是混混儿、恶霸,这回演马八辈是我的本相,别人一看电影,说这就是陈士和。我得变变相,别跟马八辈混了。”

除了郭振清和谢添、陈士和之外,著名演员葛存壮、梁音、赵魁英,以及评书演员马轸华也在片中有精彩演出。这部影片还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说到六号门,就离不开脚行胡同。天津卫老地名中称为“脚行胡同”的,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新胜利胡同西北口是河北大街,东南至普乐大街,长170米,宽3米,呈弓背形,两侧为砖平房。

脚行胡同因胡同设有脚行而得名。所谓“脚行”,就是旧时代天津城区搬运业的地段性垄断组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天津建立了最早的私人“脚行”——同善首局。它原是一个“水会”,主要工作是救火,兼做搬运零活,后逐渐演变为脚行。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

天津东站老地道六号门大门的前世今生!

(电影六号门葛存壮剧照)

清朝初年,天津县衙在城厢的四座城门成立“四口脚行”,就是官办的脚行。后来脚行的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臭名昭著的汉奸袁文会就是天津脚行把头的代表人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市有脚行227处,大小脚行头目3000余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了反把头斗争天津沈庄子大街老照片,彻底摧毁了历时200多年的封建脚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