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和我们的新年有什么不同呢?
年节时汉民族和日本民族的盛大节日,一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年节习俗有一些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中日习俗文化比较,两国年节的差异更多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两国迥异的信仰特征和民族文化。那么,日本新年和我们的新年有什么不同呢?
春节来历不同
在夏朝之前中国只有“年”的概念,那时候农业复种率低,作物一年一熟,古代先民在丰收后准备开始新一轮耕作之前,即开年时都会举行庆祝活动,以报答众神之恩,期待来年风调雨顺,这就是春节的起源。最初的春节成为“元旦”,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直到清朝乾陵年间才有了“春节”这一说法,到中华民国成立时才将阳历的1月1日成为“元旦”,阴历新年改为“春节”,而由于当时局势动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春节”的名称才真正普遍为国人所知,取代旧有的名称。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习俗文化比较,在19世纪以前,日本一直沿用了中国的历法一千余年,并接受了中国农历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等一系列中国民间的一些传统节日,按照传统的习俗,日本的新年以农历为准分为大正月和小正月,直到1873年当时的明治政府改采公历之后,日本新年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12月31日晚为除夕夜,新的意义上的日本新年诞生了。
新年习俗不同
农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几千年来,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关注农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史实材料的记载,中华民族,尤其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民族,将农事活动视为生活的第一要务,而农业活动的最大影响因素——天时则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如何遵循天时、顺应天意以达到丰收成为了汉民族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天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一方面,汉民族注重对天时规律的观察与把握,定时向“天神”供奉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反映了汉民族对于自然,对于天时的一种崇拜和畏惧;另一方面,在“尊天”的同时,驱鬼避邪也一直是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因此,我们的新年习俗有祭天赐福,祈求恩泽;门神辟邪,爆竹驱魔;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等主题。
虽然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然而日本文化并没有形成非常浓厚的“尊天”信仰,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不同,在水稻传入以前,日本的原始作物大多以芋类为主,相比中国古代的农作物而言,芋类更容易存活,因此,古代日本农业对“天时”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个方面,日本是信仰神道的国家,在日本文化中,神道发端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神道认为,神是产生人及动植物并使其繁衍的神秘力量,神的种类繁多,最重要的是,神在日本文化中已经被“人格化”了,且神和人是相通的,神从未脱离生活、脱离人间而存在,也不是像天一样高高在上,而是寓于生活之中,寓于我们之中。日本的神道发源于日本风土的水稻农业生活中,与中国相反,日本的祭祀活动不以天而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而日本祖先崇拜的源头也植根于日本的稻作传统之中,以神道为基础,也就是祖先崇拜为中心进行的,神道在历史上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民族的传统信仰,而日本的民俗活动中也渗透着神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传统,因此,日本的春节习俗有煤扫去秽,门松迎神;钟声齐鸣,神社祈福;齐饮屠苏,共享年食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