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龙头史

时间:2021-11-22浏览量:0
高度酒,是全世界老酒鬼的共同归宿。但生产高度酒,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办得到。

在中国,由古而来的发酵工艺,只能造出黄酒这种低度酒,想要获得更高的酒精度,需要用到一个工艺:蒸馏。

蒸馏的基本原理,是将谷物或代用品充分发酵,上锅蒸馏并通入冷水,发酵产生的酒精再通过冷凝,得到成酒。

蒸馏原理不难,但还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原料。要么是麦、高粱、玉米一类的谷物,要么是马铃薯、红薯、甘蔗这些代用品。没有这些糖分充足的原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比如经典的大曲固态酿酒工艺,向来有“三斤粮食一斤酒”的说法,在20世纪50年代,65度的白酒,出酒率只有30%的水平。

所以翻一翻世界上主要的烈酒产区,基本上不是农业国,就是大粮仓,最不济也要有农产区的保障。俄国人没有乌克兰的麦田,伏特加就无从谈起,这是酿酒工业对供应链的基本要求。

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粮食是个大问题,造酒耗粮大,因此也成了酒业生产的难题。1951年的北京,生产600万斤白酒,就要耗费2000万斤粮食,白酒原料的保供,自然要被纳入宏观经济管理的大课题。

国家统购统销,企业按计划生产,所以即便是名酒,价格、影响力和产量,也很难展开真正商业意义上的竞争。从1949年到1978年,全国白酒产量从10.8万吨增长到143.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只有9.3%。无论是汾酒、茅台还是五粮液,都顶着名酒的头衔,限于各种特定的使用场景。

但这三十年里,中国的白酒界,并不是没有老大出现。泸州老窖,正是一个例外。

和其他名酒相比,泸州老窖在美誉度上,并不格外见长。但它做了一件特殊的事——技术的体系化。